小時候流行的屁股針為什么消失了,屁股針是什么意思?屁股針其實是一種肌肉注射方式,是指把藥物直接注射到肌肉組織里。除了肌肉注射,咱們平時常見的,還有靜脈注射、皮下注射和皮內注射,它們分別適合不同類型的場景。

肌肉注射的特點是能避免藥物被肝臟代謝,讓藥物更緩慢地發揮作用。注射很多疫苗以及對血管刺激比較大的藥物時,往往會用這種注射方式。屁股上的肌肉很厚實,當然也就成了肌肉注射的優秀候選區域。除此之外,像大腿外側還有胳膊上的三角肌,也都是很適合肌肉注射的區域。
小時候流行的屁股針為什么消失了
但現在屁股針為什么像是消失了呢?其實,屁股針并沒有消失,只是需要用到這種注射方式的場景變少了。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,隨著現代藥物發展,能夠口服起效的藥物比原來多了。能吃藥解決的事,當然也沒必要再挨一針。對成年人來說,一些給藥量不是特別大的疫苗,也完全可以通過胳膊針完成。而且,如果屁股針注射不規范,還可能導致坐骨神經損傷。
早期的肌肉注射主要使用青霉素、鏈霉素等抗菌藥物。當時,一次性注射器和輸液器的應用還比較有限,靜脈注射一般只在重癥患者和住院病人中使用。因此,在門診和村衛生室等地,對于感冒發燒的兒童來說,打一針"屁股針"是常見的做法。那個時期,"屁股針"在抗菌藥和維生素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。
屁股針逐漸消失的另一個原因是經濟利益的考量。進入現代,基層醫療機構和個體衛生室的收入主要來自于靜脈輸液。靜脈輸液的價格具有較大的彈性,而屁股針注射的藥物種類單一,價格透明且較低廉,無法帶來可觀的利潤。
此外,藥物的進步也是屁股針逐漸被淘汰的原因之一。隨著各種新藥的問世,許多過去必須通過肌肉注射的藥物已經被淘汰。對于剩下的肌肉注射,主要集中在疫苗接種領域,而疫苗接種通常選擇在上臂的三角肌進行。
文章來自:水冶新聞網,載請注明出處!